|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在20世纪50年代初提出了心理健康的10条标准,受到心理卫生界的普遍重视,并被广泛引用。这10条标准是: 充分的安全感; 充分了解自己,并对自己的能力作适当的评价; 生活的目标切合实际; 与现实环境保持接触; 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 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 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适度的情绪表达与控制; 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条件下,能恰当满足个人需要; 在不违背团体要求的前提下,能有限度地发挥个性。
依据人的心理特征、特定社会角色的要求,以及心理健康学的基本理论,人的心理健康的衡量标准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生活态度积极,热爱生活
人的一生都不会是很顺利的,在顺境中不难做到热爱生活,但在逆境中也能够做到热爱生活则是很难的,这需要达到较高的认识水平,并努力去改变那些能够改变的地方,同时,也要更容易适应那些无能为力的地方。真正热爱生活的人,不仅热爱轰轰烈烈的生活,同时也热爱平凡而普通的生活。他们会为某种崇高的理想或信念自愿奉献或牺牲自己的生命,但决不会因为个人的失败和挫折而虚度光阴或抛弃生命。
2.环境适应性强
较强的适应能力是心理健康的主要特征,这主要表现在对现实的充分感知。健康的人在估计他们的反应能力或解释客观世界时是十分现实的,他们既不会因为高估自身能力而好高骛远,也不会因为低估自己而逃避具有一定难度的任务。心理健康的人,应能与社会保持积极的接触,对社会现状和未来有清晰正确的认识,思想和行动都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并与社会的要求相符合。
3.心态良好,胸怀宽阔
一个健康的人不会因个人的得失和荣辱,以及环境的不如意而引起大幅度的情绪波动,情绪波动持续时间短。注重现在,情绪反应绝大多数不是因为过去或未来的事情。其心境的基调轻松愉快,即使是在较严重的问题或较大的困难面前也常常如此。能够经常保持良好的心境,看问题站得高,看得远,能够从宏观上、本质上认识事物,把握生活,对人对事宽容,不苛求于事,也不苛求于人(包括他人和自己)。尽其所能做好每件事,从不为小事而烦恼。充满自信,既清楚自己的长处,也清楚自己的短处。深知自己不是无所不能的,也不是一无所能的。在自知之明的基础上,心里充满自信,相信自己有巨大的潜能。同时也知道怎样挖掘和利用自己的潜能为社会服务,创造尽可能大的人生价值。
4.自我期望适度
健康的人所具有的各种欲望都是适度的,不会让任何一种欲望无限地膨胀。不排斥物质生活,但更注重精神生活;不排斥应得的名利,但从不把名利看得太重。也需要赚钱来解决自己的生活需要,但当基本的物质生活需要得到满足之后,更关心的是怎样才能使生命更有价值,怎样才能使人生更有意义,从而乐于关心社会的利益、民族的前途和人类的命运,通过充分利用自己的才能为社会作出贡献。具备良好的自我控制能力。健康的人可以随意运用意志的力量来控制和指导自己的行为,行为具有目的性和自觉性,而不受盲目冲动的控制。
5.人格健全,拥有稳定而愉快的情绪
健康的人能够理智地看待并且接受自己以及外界,他们精力充沛,热爱生活,不会沉浸在悲叹、抱怨或悔恨之中,而是奋发向上,积极而独立,自尊和对自己的认可。健康的人有明确的人生目标,并且在追求和逐渐接近目标的过程中体验到自我价值以及社会的承认与赞许。他们既从这种认同感中巩固自信与自尊,同时又不会盲从于社会与他人的舆论。
6.和谐的人际关系
健康的人清楚周围的每一个人都存在缺点,但更看重的是他们的优点。怀有广泛的爱心,善于容忍和忘记别人的过失。对社会有强烈的责任感和参与感。在集体中,能够始终保持独立性和自主性。不会为讨好别人而违心地说话做事,更不会为赢得别人的认同和接纳而不顾原则地盲目附和。不拒绝他人的帮助,但决不依赖他人,可以和各种人建立有效的沟通。同时也善于享受独处的超然。凭着自然、真诚、热情和理性,获得人们的普遍尊敬和好感。和谐的人际交往关系,既是人心理健康不可缺少的条件,也是人获得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
|
|